徒手整形门户网|www.zhongyi120.com|涂氏正骨整形---徒手整形权威品牌|徒手整形培训|针灸整形培训|中医正骨培训|涂氏正骨整形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互动交流 | 论坛交流
首 页 回春手法回春针法回春灸法回春功法回春药功康复美容养生中华涂家拳临澧涂氏族谱新闻动态培训与合作
最新报道:
 从“病去如抽丝”到“病去如把..    灸疮若发,去病似把抓!    艾灸排病反应及解决方案    艾灸排病反应    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胎息修炼中的现象  
           热门信息
 · 易筋洗髓功―――千年绝学
 · 骨诊疗法
 · 涂氏手法之男女私密回春术
 · 涂氏中医美容整形独特的优..
 · 几乎人人都有脊柱问题
 · 跷二郎腿也会造成脊柱侧弯
 · 涂氏手法主治
 · 洗髓功,成功男士的健康加..
 · 肥胖是百病之源
 · 摒除传统观念,呵护生殖健..
    最新文章
  ·海底能回春术之康复养生回..
  ·《海底能回春术》之妇科专..
  ·海底能回春术调理慢性疑难..
  ·做女性私密手法的6大效果..
  ·三庭五眼
  ·面部十二宫的解释
  ·涂氏易容驻颜回春手法适用..
  ·开运整形(全脸)
  ·调脏腑十二式
  ·原始点健康手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回春手法 >>康复养生手法 原始点健康手册
 
原始点健康手册
 
[来源: 本站 | 作者: 原创 | 日期:2017年4月26日 | 浏览396 次] 【  
 

原始点健康手册

理论篇

一、总论

(一)、原始点的医学概要

原始点医学是放空知见,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在患者身上摸索出来的。先是重用内热源,之后归纳一条脊椎及七处原始点,其间又发现外热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诊、疗一体同步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进而创立以因、缘、果的架构来阐述疾病由来与诊疗原则的理论,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突破、充实、完善、最后建立起一个医疗、保健与理论高度统一的崭新医学体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定律。如果种子没有了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外在条件的协助,是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种子就是“因”。外在的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就是“缘”,长出的果实就是“果”,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因、缘、果”的道理。

疾病之由来,可用因、缘、果的理论来阐述。因缘果本是假设的名词,彼此相待而生,无绝对性。但医学要处理的,就是疾病,没有疾病,就没有医学,故先设定疾病为果,则因、缘二者之定位即与之相对待而立。具体而言,果指疾病的症状;异常的形态与指数是衰老败坏现象,本非疾病,却与疾病同因,故亦属果。而疾病是由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故此二者为疾病之因。其中体伤又分他处体伤及本处体伤,可直接产生症状;热能不足则可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在老坏败坏的过程中,随着热能不足与体伤,身体还会出现异常的形态与指数。缘则统称所有影响人体热能与体伤的各种因素,如外伤、劳累、情绪、环境污染等。有些缘会消耗热能,影响体力,进而导致体伤而产生症状;但亦有缘直接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而为修复体伤以解除症状必会消耗热能,故生病后热能会更加不足。因要影响果,必须藉助缘;同样缘要影响果,必须通过因的运作。单一的因或单一的缘都不会影响果,必须要因缘具足,果才会改变。切莫在诊断上将缘作因,如把风寒或中暑当成症状的因,而使外缘及内因混淆不清;或倒果为因,如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当成症状的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或在处理上弃因谈缘,不谈身体运作却谈药食、按推有治病的功效,而说缘治果;或无疾病,却将异常当成疾病来处理。

至于处理方法,当从因着手,用诸善缘,以改善热能、修复体伤。此外要发大心大愿,并随时观照内心,反省明察,断诸恶缘。如此则因变果转,治病不难;否则舍因逐果,祸福难料,惟智者明断。

(二)、原始点医学与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是一致的

最能代表古典中医智慧的,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的十六个字“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热能充足、组织运作顺畅而无体伤,即是“正气内存”身体无致病之因,此时虽有病邪之缘,此因彼缘不能和合,故“邪不可干”。反之,病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而致病,必是热能不足且有体伤之故。在治疗原则上中医所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即是通过辨体质之虚实及药食之寒热,以采取恰当方法扶助正气,改善人体热能并使之恢复平衡运作,协助身体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

代表古典西医的是2400多年前的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西元前460——前337)。他有几句经典名言;一、我们体内的自然力量是真正的治疗者(Natural forces within us are the true healers of disease;二、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自然疗愈力是获得康复的最大力量(The natural healing force within each of us is the greatest force in getting well;三、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更为重要(It is more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person has a disease than to know what sort of disease a person has )。因此他的医学思想核心也是基于人体自然疗愈力,强调采取有助于机体自然愈复的措施,是“治人”重于“治病”,与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是相通的。

所以,从思想根源上说,古典中、西医都是内求的、以“身体是因”为中心的医学。而原始点医学则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切入,通过实证,发现没有一法、也没有一药可以单独治病,所有的手段都只是助缘,最终都必须内求于身体这个因,即通过改善热能、修复体伤来激发与提升人体的自愈力以达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这个独立发现,却与古典中、西医的智慧不谋而合。尤为可贵的是,它的一条脊椎加七处原始点,兼具经络穴位与阿是穴的长处;以按推此原始点并配合温敷所构成的简易外治法,可快速解除疾病症状,并且于未病之时,如法地补充热能与按推原始痛点,可使疾病消弭于无形,使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的保健养生观念,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加上在内外热源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原始点医学证明了一切热象并不代表热性体质,使中医辨证及“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诊治手段获得全面的简化与改良,形成效果卓著的非药物、无侵入性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这样,古典中、西医强调的人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如果说过去因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而逐渐被医学界所淡忘,转而极力外求药物功效与手术疗效,那么原始点保健疗法的诞生,终于可为此提供一套简易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来提升正气、激发自愈力,使身体快速恢复正常运作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甚至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原始点医学真正代表了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是人类医学发展由博返约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原始点医学的特色

任何一门医学,都必须由医疗、保健与理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但医学发展到今天,尚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比如,医学发展的趋势,偏重于解除疾病症状的医疗,却忽略了改善体力虚弱的保健,或人为地割裂医疗与保健,以至二者不但无法紧密配合,反而渐行渐远。须知医疗离开保健,医疗将成无根之木,其效不能长久;保健离开医疗,保健则如不实之花,独力难以解症。又如,医疗中的诊断与治疗之间也经常是脱节的,乃至于往往身体康健如常,检查却有异常;或已病苦不堪,检查却属正常;即便有症状又检查出异常,但服药、手术使此异常恢复正常了,症状却未必改善。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仪器检测的异常的形态与指数亦属果,而非疾病之因,且异常之果不同于疾病之果。因此,不论是将异常倒果为因还是当成疾病来治疗,都无助于病因的改善,造成诊断与治疗的脱节。至于二者在时间上的脱节,更是从古皆然。这些问题自然也体现在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反差,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上。原始点医学的诞生,终于使医疗、保健与理论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在诊断上,原始点医学认为人之健康与否,应以“疾病症状之有无”为准,而所有疾病症状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故可从体力之强弱辩体寒之程度,以便改善热能、增强体力;从按推症状部位相对应的原始痛点辨体伤之位置,以便改善体伤、解除症状。前者属内治之保健范畴,后者属外治之医疗范畴,两者虽在治疗上必须彼此兼顾,但在诊断上却不可互相混淆,既不可从症状辨体质之虚实寒热,也不可从体质论症状之体伤位置。这与中医内治法之辨证论治,从虚实辨体力之强弱以判体寒之程度,从寒热辨药食之药性以对治体寒,及其外治法从症状及患处推断体伤之位置,而给予针刺按推以对治症状,其实是相通的。由于体伤是直接导致症状之因,而外治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体伤、解除症状,所以找出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是有效诊疗的关健。原始点医学有办法找出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经双方互动找出痛点来确认的。而这个互动过程既是诊断、也是治疗。

在治疗上,原始点医学的特色是“从因解症”,以非侵入性的外治法,从他处体伤下手,同时以非药物的温热性饮食及温敷改善热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心情,重视运动与休息等保健措施,来提振身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换言之,它以外治法处理体伤解除症状,配合温敷,并以内治法及其他之保健措施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外治内治互相配合,体伤体寒兼顾处理,医疗保健相辅相成,保命为先,解症居次,行于中道,故可大幅提升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原始点医学是“做出来”的,有效、安全、可重复性为其第一考虑,理论则在这一目标达成并完成确知其有效范围之后、在成功实证的基础上,才总结升华而成的,务求与实践相一致,即说出来的就要必须能做得到,故能一以贯之,不自相矛盾与对立,使医疗、保健与理论在医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做到了高度的统一。

简而言之,原始点医学是一门简易而有效、廉价而环保、非药物而又非侵入性的自然医学。它离相探源,舍果治因,化繁为简,大爱为心,易学易用,便于普及,不仅可让民众很快掌握自己的健康自主权,还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条活路。

(四)、原始点医学之定位

相信人体具有自我修复的潜力,所以崇尚自然,敬畏生命,顺应自然,守护生命,是原始点医学的宗旨;打破门户的藩篱,融会所有医学的宝贵遗产,并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具有普世意义的健康之路,解决人类的所有病苦,再由博返约,使人人都能掌握健康的自主权,是原始点医学的使命。

原始点医学所宗奉的是人体的自然疗愈力,并认为任何的医疗或非医疗手段都不能直接治病,只能做为助缘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以激发、提振自愈力,重获健康。所以,身体才是健康的主人,要敬畏身体,不可轻易毁伤,医者及一切的医疗手段都不可越俎代庖,这应是保健与医疗的普遍真理,也是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原始点医学与这一东西方共同的古老智慧是一致的,并将以其特有的外治法使之发扬光大。

不过。原始点医学的诊疗手段并无侵入性,亦不用药物,而是以生活化的方式来改善体质,只调因不治病,所以是非常安全的,本不属医疗行为,但却可以预防疾病。依照常规定义,原始点应属保健养生范畴。然而这种诊疗一体、改善体伤与热能的方法,对症状与体力是兼顾处理的,完全具备了医疗与保健的实质,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不但有立即性,更有长效性、根治性,还可用于心脑之急救及其他急症之处理。所以从其兼具保健与医疗的实质这个立场,称其为医学,可谓当之无愧。这种生活化且没有医疗行为、却又完全具备医学实质的新型学科,到底该归属于保健还是医疗,甚至是一体贯穿、包含更广的医学,那就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由民从去评判、让时间来检验吧。

二、辨因

所有疾病症状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体伤可直接导致症状,热能不足则可通过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因此,辨体伤的轻重与热能不足的程度,及二者孰为疾病之主因,是辨因的核心,其结论将决定治疗的根本原则。

由于疾病之因抽象不可见,所以必须从症状来逆推。症状本身一般不会致命,但症状越严重表示体伤也越严重,必会消耗更多热能,而严重热能不足可危及生命。反过来,严重热能不足也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而加重症状,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体伤严重也代表热能严重不足,反之亦然。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病情的变化,因此治疗疾病必须同时改善热能及解除体伤。

体伤与热能不足虽不能割裂对待,但此二者孰为疾病之主因,则可从审察三事而定。其一,患者是否有可反映体力虚弱的症状,如行动迟缓无力、全身异常疲惫、食不下、瘫痪、肌肉萎缩、声音微弱、气喘、面无光泽、肢体冰冷、发抖、水肿等之类?其二,症状是否发作频繁或时间持久?其三,通过按推原始痛点来判断症状之体伤位置是否在本处?于此三者中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于热能不足,处理上应以热源改善热能为主,以按推解除体伤为辅;反之,若三者皆否,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于体伤,处理上应以按推解除体伤为主,以热源改善热能为辅。故从果推因,通过观察体力、症状及辨体伤位置是决定治疗原则的重要诊断方法。

作为诊断的关键步骤,辨症状之体伤位置必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后视症状之改善与否才可确认。换言之,是先有按推原始痛点的治疗,之后才有辨症状之体伤位置的诊断,因此其过程既是诊断,也是治疗。

所有症状皆直接由体伤所致,而体伤位置可分他处与本处,临床又以他处体伤占绝大多数。从经络**位、到阿是**、再到原始点,其实都是为了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而设的位置。因此,医疗若不知症状可由他处体伤所致,或者错认其体伤位置,就会误入歧途,延误病情,故辨明体伤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症”的不适感,多属他处体伤所致;“状”的组织受损,多属本处体伤所致,但二者仍须经按推原始痛点作最后确认。经按推原始痛点后,症状若有改善,则此症状与患处无关,而是由原始痛点所致,并称此原始痛点为他处体伤;若无改善,则此症状与原始痛点无关,而是由患处体伤所致,并称此患处体伤为本处体伤。使用外热源时,症状若属他处体伤所致,温敷应以原始点为主,患处为辅;若属本处体伤所致,则反之。

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预后,可参考其处理后的修复时间:

()一般内外伤,约17天。

()严重烫伤、化学毒液灼伤,约1030天。

()肌肉肿胀、撕裂,骨折,器官受损,约13个月。而严重者,约36个月。若经半年仍未改善,则属难治之症。

原始点诊断最重要的步骤是通过按推原始痛点以辨症状之体伤位置。但即便舍此环节,而只通过观察与对话了解体力与症状的表现,仍可诊断出病情的好坏及症状的轻重,以作为临床应病的参考。

病情好转与恶化的辨别,主要是通过观察体力的强弱。不言而喻,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状。而体力不仅可反映热能状况,也是身体免疫力、自愈力的代名词,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故研判病情或治疗疾病,改善体力远比改善症状更为重要,也就是经治疗后不论症状有无改善,如见体力渐渐充足,则属好转现象,最后必可化险为夷,脱离病苦。反之,如症状虽减轻甚至消失,但体力却衰退,则非佳兆,须提防病情突然恶化。因此,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练身体、增强体力,不仅可以延长寿命,于生病时,还可帮助修复体伤、解除症状;于未病时,亦可达到保健防病的功效。至于仪器检测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则属果,无法反映热能与体伤的真实状况,跟体力与症状无关,不可作为研判病情、从因解症的依据,但若从果下手,治疗异常,则可参考。

至于疾病症状轻重的辨别,主要是通过观察症状本身,可详辨如下:

(一)症状属局部且位于四肢,如臀痛、腿痛、膝痛、踝痛、肩痛、臂痛、肘痛、腕痛等,若发作很少、又时间短暂,则属轻症。因为症状限于局部且很少发作,表示体伤轻微、影响热能甚少,且症状又在四肢,无危险性,故属轻症。

(二)症状属多处且位于头身,如高烧、怕冷、头痛,或头晕、胸闷、咳嗽,或腹痛、便秘等。若发作频繁、或时间持久,则属重症。因为症状多处且发作频繁或持久,表示体伤严重、影响热能甚巨,且症状又在头身,有危险性,故属重症。

(三)概而言之,疾病症状之轻重及介于轻重之间的研判,可从症状发作之范围(局部或多处)、部位(四肢或头身)及时间

(久暂与频率)与轻症者相比即可。若三项全同,则属轻症,若其中有二项相同,则属轻偏重;若仅有一项相同,则属重偏轻。若三项全部不同,则属重症。若是重症又体力虚弱,即成重病。

重病之后,若出现气喘、头晕、食不下等症状反复发作,甚至每况愈下,且体力愈来愈弱或急速下降的情况,即表明热能严重耗损、险象已现,虽没有立即生死之虞,但短期恐难以恢复。面对此种困境,须步步为营,稍一不慎,就会更加恶化,甚至丧命。详细操作可参考“重病的处理”。

上述病情若已恶化到出现全身无力、身体水肿、面无光泽、食不下、气息微弱等热能即将耗尽的命危表征,仍可以重病方式处理。但若又出现喘促不堪、呼吸困难而有立即生死之虞者,应以保命为先,而非急于解决症状,故不可再按推,只可改善热能。此时亦可考虑配合西医之从果解症,如戴氧气罩、抽水、输血等。如此处理之后,当耐心守候,静观其变。

若到了张口吐气、不见吸气,眼神呆滞涣散,不能表达,则说明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大限已至,此时不须抢救,只可温敷让患者减轻痛苦,保持神志清明。若能再用患者所信奉之宗教或其他善巧方法,使其放下尘世所有执着,或忆起一生所行善事而心生欢喜,安祥而逝,则是临终一大助缘。如此即可避免压胸(CPR)、气切、插管、电击等浪费大量金钱,却徒增患者痛苦的抢救。

三、调因

所有疾病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故不论由何种因素(缘)引发,亦不论诊断为何种病名及病因(果),分属慢性或急性、内科或伤科,其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按推原始痛点,并用内外热源温之。内热源包括温热性中药、温热性饮食;外热源包括太阳光、温灸、温敷袋、电热毯、电热器、远红外线、暖贴、姜纷(可外敷伤口)、温姜汤、温姜汁(鲜姜榨汁加温,用法同於温姜汤)、鲜姜泥等。此论亦适用於许多动物。
急性病如药食中毒、毒物、毒气及细菌病毒所伤、烫伤、脑震盪、脑中风、心脏病发、急性腹痛(肠沾黏、梗阻,结石,盲肠炎等炎症)、胎死腹中……可从因解症,以原始点方法处理。如果只知病名如高山症、糖尿病、高血压、不孕、血癌.……而不知如何下手,可从症状部位找出相对应之原始痛点处理,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若无症状,可从一条脊椎及七处原始痛点处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若属本处体伤所致状的组织受损,则需一段时间才能修复。这期间除充分休息外,宜从因解症,重用内外热源并辅以按推来加速体伤修复。
由急性外伤引起如脱臼、断肢、粉碎性骨折、异物刺伤等且需藉助特殊方式治疗之症状,可直接由中西医诊治;如遇大量出血、喘促不堪、呼吸困难等生命有立即危险之急症,可考虑从果与从因二者配合处理。上述病情若急性期或危险期已过而还有症状,仍应以原始点方法处理。某些疾病如白内障、近视、牙痛、耳聋、疝气、便秘、尿闭、肢体组识坏死等,经按推确认属本处体伤后,即使在治疗上从因改善体力或从果处理患处都可以解症,但为慎重起见,最好还是先从因解症;若无效,再从果解症也不迟。
总之,由急性外伤引起且需特殊方式治疗、或从因解症无效的本处体伤所致之疾病,可由中西医诊治;有立即生死之虞者,可从因从果相互配合处理。除此之外,其馀各种疾病皆适合以原始点医学处理。

四、论果

果指疾病症状以及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其皆因由体伤与热能不足所致。至于西医病名及病因,不过是据果不同特征加以命名,已含在果中,不再另列。

有疾病必有症状,症状可感可见,是疾病之具体表征,而疾病则是所有症状的抽象代名词。症状可再细分为症与状,其中【症】指不适感,【状】指组织受损,而症与状同异常一样,都不会产生其他症状。历来的习惯,不论是症或状,都一概统称为症状,但二者常有不同的体伤来源。至于异常,则指目视手触可变辨、但还未达到组织受损程度的非正常形态,以及仪器检测出来的偏离正常的形态与指数。它们即非症也非状,也不会导致其他症状,故与疾病无关。

症状:多属他处体伤所致【症】的不适感如疼痛、酸、麻、痒、胀、闷、刺、晕、抽筋、肌肉跳动、下坠感、口干、口苦、口臭、怕冷、怕热、潮热、灼热……;或属他处或属本处体伤所致的【症】如发烧、烦躁、谵语、多汗、盗汗、流鼻涕、近视、耳鸣、耳聋、耳流脓、口眼歪斜、咳嗽、呕吐、腹泻、便秘、小便困难、白带、扳机指……;多属本处体伤所致的【状】的组织受损如破皮、出血、目赤、口疮、红肿、溃烂、烫伤、化学毒液灼伤、牛皮癣、干癣、红疹、褥疮……。以上【症】或【状】的体伤位置分类仅供参考,并不绝对。其准确位置还必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后,视症状改善与否才能确认为本处或他处,绝不能单凭目视和手触。

这里将【症】与【状】分开,除了有助于辨别二者的体伤位置,另一目的即是为了指出【状】消失后,【症】未必能解除;反过来,【症】解除后,【状】也未必会消失。譬如肿痛,常见有肿消而痛仍在,或痛消而肿依旧的现象,即可证明【症】与【状】可由不同的体伤所致,其间并无因果关系。

异常:异常的形态如癌肿瘤、子宫肌瘤、纤维瘤、脾肿大、肾萎缩、脑萎缩、肝硬化、肺纤维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脑梗塞、脑溢血、溃疡、发炎、沾黏、骨刺、骨头坏死、关节变形、脊椎侧弯、椎间盘突出、各种结石……;异常的血压、血糖、血指、尿酸、癌指数、肝指数、肾指数、胆固醇……之类则为异常指数。由于人之健康与否是以『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有无』为准,而所有的异常的既不影响体力,也不产生不适感或体表的组织受损,跟健康与否的诊断及从因解症的治疗无关,故不必在细究其中仪器检测的异常有否状的组织受损。

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异常,往往须忍饥挨饿空腹进行,甚至还须忍受像麻醉剂、内视镜、放射线、抽脊髓、穿刺、切片……所带来的不适与风险。殊不知付出这么多代价,查出的异常不仅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

医学中的一大误区,就是将异常当成疾病之因或疾病本身,异常不是疾病之因有两个理由,首先,是因为他们与疾病一样,皆由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属果而非因。可是果不生果,即所有异常都不会产生任何症状,所以就像头发白不会生出头痛、头晕,面皱不会生出肤痒、溃烂一样,阑尾炎也不会生出腹膜炎,胃溃疡或肠粘黏也不会生出腹痛、腹胀,肝硬化也不会生出腹痛、腹水、肺纤维化也不会生出咳嗽、气喘,糖尿病也不会生出眼睛瞎、高血压也不会生出脑中风,脑溢血或脑梗塞也不会生出昏迷、偏瘫、口眼歪斜,心血管堵塞也不会生出胸闷、胸痛、心悸,心肌硬塞也不会生出昏迷、猝死,肿瘤也不会生出怠倦、暴瘦、疼痛甚至导致死亡。若是果可以生果,则如同不需父母,孩子本身就可生出弟妹来;一颗苹果也可以生出同一棵树上的其他苹果、甚至香蕉、葡萄来,这岂不是天下大乱?因此,将异常当成疾病之因,即『果生果』的观点,本质上是『倒果为因』,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所有症状皆由体伤直接导致,即体伤这一种因可以导致多种症状之果,例如头部体伤可导致头痛、干眼、鼻塞、耳鸣、牙痛、面麻等所有头面部症状,也就是【多症一因】。但是将异常当作疾病之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认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异常所致,如认为痛可由异常形态如肿瘤、骨刺、椎间盘突出、结石、溃疡、沾黏、发炎等,或异常指数如高尿酸、高血糖等引起,也就是【一症多因】,则于理不通。这正如一个母亲(因)可生出很多个孩子(果),而一个孩子(果)不可能会有很多生身母亲(因)。所以,认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异常所致的【一症多因】也不能成立。

至于异常不是疾病的理由,是因为异常既不是疾病【症】的不适感,也不是【状】的组织受损,而是自然规律所呈现的衰老败坏现象。且随着体伤与热能不足的恶化,身体会加速老化败坏,出现更多的异常。那么通过补充热能、改善体伤,身体康复之后,这些异常是否都会恢复『正常』?这并不一定。因为身体受到饥饱、动静、情绪、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属一个年龄层仍会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无论如何努力改善,有些仍会超出正常标准,而被视为异常,但这些异常却与疾病无关。

正因为异常既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异常与疾病之间无因果关系,所以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不能反应异常的真实情况。这就是常见的身体有病、检测结果却正常,身体无病、检测结果却异常的原因。明了此理就不必削足适履,刻意要逃避老化败坏所带来的异常;二区追求仪器检测的所谓人为『正常』标准。只有档其中的异常形态已影响的生活作息,从因解症无效的情况下(可参考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修复时间),才可从果解症,治疗此异常形态。

总之,异常不是疾病之因,不会生出各种症状而令身体难受。他们只是衰老败坏现象,而非疾病【症】的不适感或【状】的组织受损。医学要解决的是疾病的症状而费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如果为了解除症状或检测正常,却将衰老败坏而非疾病的异常也当成治疗对象,他就犯了『倒果为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与『将异常当用疾病』的过失,不仅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且超出了医学范畴。

五、脑中风、癫痫及心脏病之急救

脑中风发作会口眼歪斜、偏瘫无力;癫痫则是咬牙切齿、抽搐有力,两者皆按推头部原始点约35分钟,再按推上背部原始点。心脏病发则面无表情,应按推上背部原始点,先左侧,后右则,共约1分多钟,再按推头部原始点。按推同时须外热源温之,力道一定要温和适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按推力道太重或时间太久,都会耗损更多热能,使病情恶化,因此只要患者症状减轻或时间一到,即可停止按推,并服用浓姜汤,持续温敷。同时还要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周遭温度应以温暖舒服为宜,太冷或太热都会消耗热能。

六、癌肿瘤

每个人都有癌细胞,这已是公认的常识。癌细胞既然本有,未被检查出,又有何喜?既然查出了,又有何惧?既然本有,为何还要检查?如果说癌细胞是要命的,又是本来具有,那我们又是如何活过来的?可见生死与癌细胞的有无无关。

那么是不是癌比细胞聚生成癌肿瘤之后,就会威胁到生命?如果会,为何很多人癌肿瘤却至死都不发病?既然都不发病,怎么还会死人?可见生死与癌肿瘤的有无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大,可是有些人癌肿瘤都长到二、三十公分大了,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要长到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大小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多,可是很多人健检时癌肿瘤已转移多处,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多少证据说转移范围要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多寡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指数不够高,可是有人癌指数已经上万,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指数要多高,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指数无关。其实癌肿瘤与癌指数跟发白、面皱一样同属异常之果,并与其他异常之果一样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也都是伴着生命衰老败坏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的现象,而非疾病状态,不可视同疾病对待。它顶多就是提醒我们体内代谢变差了,生活习惯该改变罢了,并非绝症。所以,没有人是死于癌肿瘤或癌指数,就像没有人是死于发白、面皱一样,最后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才走的。不幸的是,它却被不断地夸大丑化成致命的恶疾,甚至某些医师会用此来威胁、恐吓病人:如果你不接受手术或化疗,癌肿瘤会迅速恶化,最多只能活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等云云,让病人吓得半死,每天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这哪里是找回健康的开始,根本就是恶梦的开始。

目前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所用的断层扫描、穿刺、切片、手术、化疗、放疗、电疗等方法全都是破坏性的。比如,一次断层扫描的辐射量视不同部位,约略等于100400X光片。穿刺、切片检查又在伤口补一刀,让癌肿瘤进一步恶化。而手术、化疗、放疗的破坏性、杀伤力更大,会使患者的热能严重消耗,体力瞬间变差,甚至器官衰竭、死亡加速。即使侥幸挺过来、因身体已遭严重破坏,若不努力改变生活方式以提升热能、修复体伤,癌肿瘤很快就会复发、扩散。就如同把冰块敲碎、冰块暂时不见了,但温度不变,仍然结冰。可见治病要从因下手,不是从果下手。可惜的是,如同火警,警报器响了,我们医学不是去灭火,而是把警报器敲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癌肿瘤不过就是一个讯号,如警报器一样,是不该被处理的,处理反而是灾难的开始。何况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癌,而癌从细胞到肿瘤,就像有头就会有发、发会从黑到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也是生命过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白发既然无须除掉,对癌肿瘤又何必痛下杀手,而苦了自己呢?而且杀了又长,长了又杀,如此反复地重创身体后,只会死得更快。因此,如果要延长生命,就要善待癌肿瘤;而善待癌肿瘤的方式,不是用刀割、用药毒,治到奄奄一息,痛不欲生,而是要落实保健之缘,使自己活得有干劲、有体力,才不会病恹恹,衰老得太快,这样生命才有保障。

总之,生命能否延续,与癌肿瘤的有无、大小、多寡及指数无关,而是跟热能、体力有关。当热能改善、体力转佳,表示已转危为安,步向坦途;当热能将竭、体力渐衰,表示已向人生终点站迈进。所以癌肿瘤患者应该从日常饮食、运动、作息、心情开始调整起。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热能、体力有没有好转,自己最清楚,只有乐观面对生命,积极把热能、体力调整好,不但活得自在,又可延年益寿。至于癌症,可用原始点方法改善,让病人不再恐惧,并重新找回自信与快乐。

七、重病的处理

重症且伴有体力虚弱,称为重病。重病处理应先热源、后按推,以改善热能不足为主,解除原始痛点为辅。

(一)、体伤的处理:热源使用后,按推手法须潗精、轻巧,必要时甚至只能用指腹或掌根缓慢轻柔地处理,并且不可超过规定流程所需时间。在此流程内,症状一有改善、或症状恶化且体力减弱,都要停止操作,以避免过度消耗热能。在患者体力能承受的情形下,一天按推两次,特殊个案可增加,并且必须配合内外热源。简言之,手法是以患者能承受、不过度消耗其体力、而症状又能获得改善为最高原则,而非越重越久越多次就越好。

(二)、热能不足的处理:要保持室内温暖舒服安静及空气流通。外内热源使用都不可太过,皆应以患者能吸收接受、感觉温暖舒服并能改善体力为最高原则,随宜调节,而非用量越多越浓或热源越热越好,且须配合原始点按推、运动及好心情,热源才较易被吸收。

1、外热源:可24小时温敷。温敷方式:局部可用艾灸、姜粉泥、暖贴等、大面积可用红豆袋、电热毯、远红外线等。温敷常以大面积,但觉得太热或背红豆袋太重,亦可改以局部。若天气闷热,可用空调降温再温敷。

2、内热源:可分浓姜汤及温热性饮食。

1)姜汤与姜粉

姜汤是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而成,重点在姜的品质必须严格筛选。虽然用干姜片熬煮其药性胜过鲜姜片。但法无定法,无论用何种材料,以及用量、浓度等,都要考虑个体差异,在上述热源使用原则指导下灵活运用。服用方法是少量多次、小口温热吞服,以使热源的补充源源不断。如果紧急或不方便熬姜汤,也可用姜粉,但因姜粉不易消化,且含重金属,长期服用。必须谨慎。

虽无定法,但依病情,在患者能接受吸收的前提下,针对成人每日姜的用量,提供下表供参考:

病情

鲜姜片(克)

干姜片或姜粉(克)

常规用量

上限

常规用量

上限

轻症患者

50

100

5

10

重症或体力虚弱

100~150

500

10~15

50

重病患者

500~750

1500

50~75

150

 

初次服用或不习惯者用量要由少而多,循序渐进,见效即止,虽低于常规用量亦可,其增减则视病情需要而定。重病患者只有在经过按推、温敷、运动、调心、温热性饮食的全面配合、病情仍无显著改善但还能吸收的前提下才加量。遇情况紧急不得已要超限时 必须更加审慎 注意超量用姜不可长期为之,必须在病情改善且稳定后,逐步调回常规用量。重病患者若不愿服食浓姜汤、姜粉,或服后吸收不良而出现症状或体力变差,宜减量减淡,改以重症患者的用量甚至更少;或姜加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一种即可),或改服红参汤,以减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口感。总之,内热源用量之多寡及其药性之强弱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须再三强调的是,浓姜汤与浓参汤主要是生病时用来加强日常饮食的热源,以供身体之急需。当身体完全康复后,所需热源只需从合理饮食中摄取即可。若要当做保健长期服用,则宜改为淡姜汤,或淡参汤,或淡姜参汤。

2)温热性饮食

重病患者饮食重点,不限定在温热性食材,而是要让任何食材都成为温热性食物。首先煮菜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如用寒凉性食材,须善用温热性调味料如姜、辣椒、胡椒、花椒、咖喱等,并且须煮熟,必要时甚至煮烂,趁热服用。服用时要细嚼慢咽,不宜太饱,不须配汤。果腹宜多吃面食及坚果。

(三)、适量运动:对重病患者上述按推及热源使用,若无身(运动)、心(情绪、观念)配合,终将失败。初期运动量以患者体力能承受为宜,过量反而容易受伤,因此无须强求,量力而为,缓慢增加。运动方式有拉筋。柔软操、太极拳、瑜伽、拜佛、爬山、爬楼、伏地挺身(俯卧撑)等以缓和、持久、摄心为首选,不宜剧烈,并可选几样使全身均衡运动到。室外运动宜避免太冷或太热。易出汗、怕冷者,颈及身体前后可塞毛巾,既可保暖,湿后又方便取出,常保身体及衣物干爽。总之重症患者日常应以运动休息为主,放松身体,缓慢调息,随时动动,不可过累,累了就睡,但亦不宜久躺久坐,一定要脚踏实地去落实。等热能渐充,体力转佳,体伤改善,各种症状发冒虚汗、吃不下、气喘、水肿、头晕…….自然都可改善。

(四)、良好心态:重病患者,情绪容易低落,对疾病会有恐惧、压力、而又急求病好。心情在如此紧绷下,会耗掉原本就不足的热能,反而伤得更深。要保持内心平静,就要深信因果,了解疾病是因为热能不足及体伤产生的果,只是讯号,不须在意,徹底放下疾病的念头。就算遇到各种恶疾,仍要相信惟有从因下手,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若使用原始点方法处理后症状仍在,甚至加重,且体力也在衰退,宜反省按推、内外热源或运动是否做不到位?情绪是否起伏太大?以便即时修正偏差,否则贪快而用寒凉性药食或手术,一不小心就会严重透支热能而危及生命。患者更应开阔心胸,澄清思虑,常怀喜悦、感恩、包容的心、避免大的情绪波动,亦不可乱想、自成心结。家人宜随时观察、开导、鼓励。若有宗教信仰,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则更好。

(五)、适当休息:不可劳累,宜早睡,睡到自然醒,醒后勿赖床,并杜绝房事。

最后,患者虽不须在意病情,但亦不可因病情改善而掉以前轻心。重病患者康复后,体质较常人脆弱,故饮食起居不可骤然恢复常态,仍须按照上述各项原则进行保健,尤应避免寒凉与劳累,谨防复发。在此基础上,要特别加强运动,放松心情,从根本上增强体质,以逐渐摆脱对热源,尤其是浓姜汤的依赖。

八、谈缘

保健、治病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考虑缘对因的影响。其恰当运用而能改善体力、解除症状者,称为保健治病之缘;反之,会损伤体力、造成症状者,则为伤身致病之缘。但缘的作用,并无绝对性,所以如果使用不当,本来是保健治病之缘,也会变成伤身致病之缘。比如内外热源,虽可改善热能,但过度了,反而会消耗热能;又如按推与运动,虽可使组织运作顺畅,但过度了,反而会造成体伤。故不论从因或从果解症。任何保健治病之缘,皆需适度,即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才能解除症状,延长寿命;否则,再好的措施,如超出身体负荷,即成了伤身致病之缘而适得其反了。  

伤身致病之缘:错误观念、缺乏运动、压力、生气、熬夜、劳累、外感风寒、中暑、药食过冷或不洁变质、手术不当、外伤、烫伤、环境污染、化学毒液、毒气(如化学废气、煤气、沼气、天然气等)、毒物(如毒蛇、毒蜘蛛、虎头蜂、蜈蚣、毒蝎、毒蚊等各类毒虫及有毒植物)及各类细菌、病毒等等。以上伤身致病之缘或可直接造成体伤,或会使热能更缺而导致体伤恶化,进而产生症状,故须尽量避免。

若已造成伤害,则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必须按推与热源兼顾。而其中较危急如烫伤、食物中毒、化学毒液、毒气、毒物及少数特殊细菌病毒等所伤,则会立即造成严重体伤而产生症状。为了修复体伤,热能会瞬间大量消耗。因此,在头部及背部若原本就有体伤,则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昏厥等危急病情。此时当以补充内外热源为主,不可间断;而为解除症状,可按推他处体伤。惟此二者皆应以患者能承受为宜,如果热源太多,太热或按推太重、太久,反而会进一步透支热能,加重体伤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保健治病之缘:正确观念、按推原始点、善用热源、适量运动、良好心态、规律作息、适当休息……以上诸缘,都必须在生活中一一落实,才可以改善热能,修复体伤,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虚弱者漱洗应避免使用冷水,可用姜粉刷牙,温姜汤漱口。

★受伤后:手避免握拳出力。脚避免久坐。腰背避免弯腰、持重。关节如腕、肩、颈…避免转向痛侧。

★保护好环境资源,使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源、呼吸的空气不再遭受污染,一切回归自然,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九、原始点、原始痛点、身体与体伤

原始点是经临床实证的症状起源处,,它们位于身体一系列的固定部位,各涵盖特定区域作用于全身。在这此部位找到较痛的点,称为原始痛点。按推此痛点,若有症状,则可分辨其体伤是属于本处还是他处,并可改善其中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还可辅助热源以加速其中本处体伤之修复;若无症状,亦可防患于未然。所以原始痛点是诊断、治疗、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身体是由热能与各种组织、器官、组合而成,且需缘如空气、食物、水等才能产生作用。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血管、血液、神经、骨头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乳房、眼、耳、鼻、脑等等。所有这些器官与组织相辅相成,在热能的推动及众缘的辅助下,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体。当身体这种相辅依存、协同运作的关系受到致病之缘的破坏,即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可见,症状是由热能及各种组织器官动作失调形成的体伤所导致的,虽然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有关,但任何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都无法单独动作而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  

举例来说,身体疼痛与神经传导有关,但神经还须有血液滋润,进而包括血管、肌肉、骨头等组织也要加入运作才行。但心脏不跳,神经也不能传导。以此类推,可知还要其他各种器官的参与,才能维持神经的传导功能。此外,要是没有足够的热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也不行。所以,为了解除体伤所导致的症状,不能只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下手。而按推原始痛点,则可以激发体内热能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运作,使其所影响的区域能增强自愈力及修复力,达到“通则不痛”的解症目的。这与中医阿是穴的原理是相同的。

至于身体某处症状对应的原始痛点却不一定只有一点,而是常有多点出现。这些痛点都要按推,以激发体内更强烈的运作,加速体伤的修复。虽然具体痛点位置常会有所变动,但一般都不会超出所对应原始点部位。反过来,在原始点部位出现的痛点,其所影响的立体区域范围也非常明确,只要在此区域范围的任何症状是他处体伤所致,经按推后都会改善;但一旦离开区域范围,其影响力就会随距离而递减,直至消失。

因此,原始点大多紧邻其影响区域上方的骨旁处,以利于传导,且距离症状处很近,有利于解症,故能于此位置,或按推以修复体伤解除症状,或温敷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由于原始点有以上种种特性,不仅能处理各种疾病,还能保健强身,所以是诊断、治疗与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十、论经络、阿是穴及原始点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心,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更传播到世界各地,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复杂性,也是公认的。在经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异于经络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点,而它们是否有可能补足经络的不足呢?

经络的不足,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一次他用十四经的空位治疗一位患者的腿痛,经半月,无效。于是他尝试避开患处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另寻找经络外的压痛点,然后下针,方才见效。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传说是在七天中变化了五个位置,才告治瘉。“阿是穴”即是因压痛而得名,孙思邈认为其比经络空位更有效。因此看来,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更胜经络穴位,是因阿是穴不被固定位置所限,并通过双方互动而确立,这与经络穴位的固定、单方推断正好相反。

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经络穴位也应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位置,效验是有的;但如误会其背后有实有的循行路线,纵横交错,周遍全身,然后循经而取固定穴位,那就开同刻舟求剑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所以效验胜过经络穴位,即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覆。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以手臂为例,经络是由手三阴、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原始点则是由肩部、肘部两处涵盖全部上臂与下臂,完全不需要区分路线。换言之,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如石投于水,水波必往外全面扩散,而非单线进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线的设定,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

那么原始点继阿是穴之后又有什么新贡献呢?这可以从与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较中得到答案。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但分布上,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至为简要;经络则分成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络脉等,并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四百个穴位;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其次在应用上,原始点可处理其涵盖范围内的所有症状;经络理论则在此范围内须区分不同症状与不同患处,再一一选配多个固定但属不同经络的穴位分别处理;阿是穴虽然功效显著,却因位置不定,又无固定范围可寻,故难以应用。而最重要的是,原始痛点也需避开患处,经按推确认、双方互动才能成立,所以疗效显著,这则类似于阿是穴而而不同于经络穴位;但它又有固定范围,此则类似于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不但解决了经络穴位繁多,且因单方确认、位置固定及配穴复杂以致疗效不定的问题,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床的困境,并将诊断、治疗与保健融合为一,极大简化了诊疗过程,易学易用,从经络的历史发展来看,这又是阿是穴的创新思维之后,再一次为中医、为医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暂新局面。

十一、论热能与寒凉伤人

体力是身体维持其恒温环境与组织运作、新陈代谢,以及自愈力、免疫力与活动力等各种生命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总称为体力,那么热能就是维持体力的能量。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协同进行的关系。在此情形下,热能的吸收补充与使用消耗,也是一体两面,而不能孤立看待。比如,虽然维持身体恒温及组织运作会消耗热能,但也因为身体在此恒温的动作下,才能把吃进去的无论是温热性还是寒凉性药食,经组织器官吸收后转化成能够提供身体使用的热能。又比如温敷与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吸收补充,但在其转化的过程中,却需要消耗热能。再如按推运动可使组织运作顺畅,而增强对热能的吸收,但其本身也会消耗热能。正因为温敷与温热性药食的吸收、以及按推与运动的进行过程都会消耗热能,所以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妥善调配、灵活运用,才有助于各种生命功能的有效发挥。

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而任何动作变化都会消耗热能,生病时消耗更多,体质会趋向更寒,故体内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根本不存在热性体质。既然无热性体质,那么据以判定热性体质的一切热象,如怕热、口破、喜冷饮等,或寒热交杂体质的一切表象,如虚(寒)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只要手法及内外热源到位,体伤改善,即可化解。因此,不可误认为真有热性或寒热交杂的体质。总之,原始点的辩证很简单,仅需从体力之强弱或症状轻重,以辨体寒与体伤之程度即可。

要将辨证落实到临床,其实也很容易,只要随时注意身体的变化,一有症状,立即补充内外热源,并处理体伤。但有些体伤会造成患者感觉错乱,而出现假热之症,如怕热、灼热感、红肿热痛、发烧、潮热、口渴喜冷饮等。以上种种热象之症状,皆属体伤所致,与热性体质无关,故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凉性药食,还须在按推后温敷及服温热性药食。

至于寒凉性西药如点滴、疫苗、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类固醇……以及寒凉性中药、生机饮食等,在被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温热性药食消耗更多热能。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服食后一开始也会有轻安、舒适的感觉,甚至一段时日后症状也会消失呢?这是由于部分人体力还好,身体的热能尚足以消化吸收寒凉性药食而直接抑制症状,甚至使疾病痊愈;但于虚弱者,寒凉性药食不但不能被身体吸收运作以抑制症状,反而因其透支热能、加重体伤,导致症状反复而拖延病情,甚至诱发其它疾病。然而,即便最后使病因改善、疾病痊愈的,其实是靠自身热能体力及组织运作的修复,但这却让病人及医师误以为是这些寒凉性药食的功效。有人因此长期服用寒凉性药食,而忽略了背后热能下降、体力的衰退,直到疾病开始恶化,却仍执着于最初的感觉继续服用。如此颠倒,必陷危殆。

体内热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试看人之将死,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所致。但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也是必经过程,在这个老化败坏的过程中,体内热能会随着年长体衰而越来越弱,故医疗与保健,做得再好,都不能违反这样的自然法则,使人不老、不病、不死,顶多就是解除症状,延长寿命罢了。因此要健康长寿,纵使无法改变热能趋弱的事实,起码也要延缓其衰减的速度。故日常起居及药食一定要避免寒凉的侵害,同时要重视热能的补充,加强运动,适当休息,并随时放松身心才行。

十二、医疗与保健

(一)、概念界定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而欲达此目的,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必须具有立即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其中内治法是根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药物,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体内,再经身体组织运作以达到从果解症的目的。外治法则是根据症状或异常形态来判断体伤或患处,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牵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因处理体伤,或从果处理患处,以解除症状。外治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内治则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力,以增强免疫力、自愈力,从而达到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内治与外治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合理作息,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也不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甚或改善乃至疗愈疾病。所以它无法针对疾病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二)、内治法

内治法又可分为辨病与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属医疗,是直接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差异性治疗,但不处理热能和体伤,所以是从果解症,这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却须以透支热能、体力为代价。辨证论治属保健,是通过改善热能来间接改善症状,所以是从因解症,虽然并不直接治病,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且无伤害体力等副作用。但辨证论治中的虚实寒热之辨,不可误以为其中的寒热也属于体质辨证,因为其中可用于体质辨证的只有虚实,寒热则是用于论治。虚实之辨是为了辨体力之强弱,以辨体寒之程度,故属辨证;寒热之辨则是为了依体寒之程度以选用温热性药物并确定其剂量、同时避开寒凉性药物来改善体力虚弱的寒性体质,故属论治。

在内治法中,即便使用温热性药物,由于它是通过改善热能间接改善体伤,因而其解症效果是间接的,不具立即性,所以本质上应属保健。而保健方法中的饮食调理,其作用机制与内治法并无二致,故将其并入内治法来讨论,并将药物、食物合并简称为药食。但若要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就要先了解药食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药性仅指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并从其对人体热能的影响角度来界定)。此二者皆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作用,改善体力为主,属于保健;成分以影响组织运作、改善症状为主,属于医疗。

从生活中常利用药食之寒热偏性来调治疾病。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寒凉性药食虽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但因会消耗热能,无法改善体力,所以它是辨病论治、从果解症,并以体力尚佳为前提,故重点在成分不在药性。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具有保健功效,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所以它是辨病论治、从因解症,且适用于所有体质,其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故属保健。

时下流行的保健治病之法,诸如多食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人造维生素,水果酵素,乃至包括疫苗在内的西药等多属寒凉,且皆聚集在成分而非药性。其中属医疗者仅有除疫苗外的西药;疫苗及其余诸法其成分即无立即解症之功,其寒凉性亦无改善体力之效,不仅称不上是医疗,也算不得是保健,所以无法将它们划分为医疗或保健。

温热性药食之药性有保健功效,进而从因解症,但为何它不是像寒凉性药食那样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汤为例,先说明治病功效的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的各种治病的功效,但这并不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明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了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虽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系统运转,才能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是具有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提供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所需的能量,是身体热能及各类组织在此能量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透过身体吸收改善热能,使身体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或饮食养生,若从“因”改善,以达到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为求治病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按:此中所谓用温热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个别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像树叶的光合作用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人体所需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不能由温热药性单独提供,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性药食之药性犹如助然剂,可减少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寒凉药性犹如燃剂,会增加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令虚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其可辨别规律,经多年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洒类皆属寒(洒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抑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衍生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此类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以增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则应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鲜、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造维生素,及寒凉性碱性食物如柠檬、葡萄、西瓜、猕猴桃、茶、醋、海藻等,并少依赖药物,避免接种疫苗。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少转基因食,多温热性药食。

总之,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必须透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的运作,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就不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的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或产生抗体、抗凝血,或补甲状腺素、贺尔蒙等;或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都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皆属戏论。

(三)、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为了解除症状,故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温敷的作用是改善体力而属保健外,其余皆属医疗,并可分为从果解症与从因解症两大类。从果解症是直接处理患处,但除非确定症状是由本处体伤所致,否则直接处理患处是外治法的禁忌。从因解症则是处理体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症状,所以在处理上,首先要选对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只有选对位置恰当处理,才能立即显效。然而,不论是从果从因下手,都会消耗热能,故为巩固疗效,必须温敷,并且配全内治法及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手段,不论属医疗或保健,都不能宣称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当感冒用暧贴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里,不就满层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内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果,否则说像在说“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这明显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四)、总结

由于保健对症状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当做医疗本身来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略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不仅疗效难以保障,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更是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无法断除病根。从这个角度看,保健比医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此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让疾病消失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也应涵盖医疗。故医学的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行,内治与外治互补,不可割裂或偏废。惟其如此,医学才能臻于完善,真正达到守卫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附录

 

一、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因是居家常备之食物,又可外用,故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一种常用热源。本文介绍几种常用姜吕的制作及应用。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冷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温热。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这也是谬见。喝姜汤若出现症状,其因或由原来身体运作失调,以致所服姜汤相对过量过强使体伤加重而造成;或由姜汤过量过强,消耗热能,以致影响身体运作,形成体伤所致。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对应原始痛点,症状若解,就继续等量服用;或无效,则须酌情减量减淡或加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一种即可),或改服红参汤,以减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其口感。

(一)、浓姜汤

1、材料制备

1)选姜材:一定要精选有机新鲜瘦小土姜或老姜,以确保品质量。

2)鲜姜片:生姜先去土、洗净、切掉坏的。如用以制作干姜片,则切成34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时易碎裂);若直接以熬姜汤,则可切得薄些。

3)干姜片:鲜姜片经晒干(注意:若两天内不能晒干,很可能会发霉)或烘干,再用小火炒约25分钟,即制成干姜片。视产地、品种不同,十斤鲜姜片可制成1.01.5斤干姜片

2、熬煮方法

直接以鲜姜片,或将鲜姜片加少许油,小火炒到金黄色(时间约20~25分钟),再加水熬煮。鲜姜片用量至少为一斤(500克以上);如用干姜片,用量则按101比例换算(即50克以上)。

1)水量:以一升(1000毫升,约5碗)水为基准量。若为了增加姜汤浓度而增加姜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没姜片,则须增加水量至姜片全部淹没为止。(不论是用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

2)熬煮:关键在浓度,姜汤要浓缩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加5碗水,则熬成1.7碗)用普通炉电或瓦斯炉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或用电药壶熬煮,依不同器具约需24.5小时不等,期间尽量不要掀盖。若水分太多对重病患者造成负担,可以熬得更浓些。

(以干姜片熬煮的另一种方法)将炒制干姜片过水清洗一遍,置锅中加适量水浸泡40分钟后,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熬煮45分钟即可。此法因熬煮时间短,可通过减少用水量来增加浓度。

3、应用

1)内热源:主要作为重症患者的内热源,以补其日常饮食热源摄入不足。

2)外热源:可用棉花棒沾温姜汤清洗或擦拭患处,尤宜于清洗大面积创口(一天可多达56次,且可不必再辅以其他外热源)。

(二)、姜粉

1、制作:将上述炒过之干姜片细研成末,即成姜粉。

2、应用:

1)内热源:重病患者每日24匙约1020克,每天35次(每日用量可比照干姜片),用少量开水冲服或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2)外热源:姜粉可直接撒在各种小面积创口。裸露创口不须包扎。并尽量保持干燥,以加速愈合;非裸露创口则可用药用纱布包扎固定,以避免与衣物摩擦。更换纱布时,要先打湿再缓慢揭开,以免伤及皮肤。

(三)、姜粉泥

1、制作:

用姜粉加少量温姜汤或温开水调成泥状,现做现用。

2、应用:

用作外热源,可敷在无创口的硬结、肿块、皮肤病等患处,或敷在他处体伤以加速其修复。姜粉泥如需要可用不织布及纱布包扎、或保鲜膜包裹固定敷在患处,外层可再用暖贴等热源保持温暖,以加速体伤修复。患者对此类外热源的耐受力差异极大,可从十几分钟至12小时不等,尤其前10来分钟最为难耐,若15分钟后仍感严重不适,就立即拆除,换用其他温暖合适的热源。

(四)、鲜姜泥

1、制作:

鲜姜洗净切成小成块,用果汁机(要加适量水)或其他工具打成泥状,再用纱布将汁水挤掉(汁水可用来煮姜汤),现做现用。

2、应用:

鲜姜泥加温后可用做外热源温敷硬结、肿块、皮肤病、创口(须先用淡姜汤洗过)等各种受损组织,还可敷在他处体伤以加速其修复。如小面积温敷,可用药用纱布将鲜姜泥包起来使用。用于大面积温敷时,可先垫一层纱布,再敷姜泥于其上,然后再姜泥上铺一层塑胶膜隔水,再盖上薄毛巾,最后加盖热红豆袋保温。但因鲜姜泥较刺激,若用以全身温敷,应分日进行,比如一日四肢、一日躯干,如此交替循环;温敷时间亦须视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多在20分钟到60分钟之间。

(五)、常见姜品的保存

1、鲜姜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热姜汤应存放在保温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过12小时,若觉得变味,则已变质,不可饮用,最好是当天煮当天用。

3、干姜片、姜粉须密封,若要长久保存,则要冷藏。

 

 

 

 

 

 

 

 

 

 

 

 

 

 

 

 

大麦、荞麦、绿豆、薏米
黄豆、西谷米、大米

小米赤小豆
白豆
豌豆
扁豆
蚕豆
黑豆
燕麦

小麦高梁
黑米

糯米
(江米)

炒芝麻

 

白萝卜、冬瓜

蕹菜(空心菜)
瓢瓜(葫芦)

竹笋、苦瓜
冬瓜、番节
银耳、海带
海藻、金针菇
莼菜、鲜蘑菇
龙葵、西葫芦
酸菜、马齿苋
慈菇(茨菰)

蕨菜、生莲藕
芦笋、蕨根粉

苦菊菜、竹笋

小麦草

苋菜、菠菜、莴苣、油菜

A菜、茄子、西红柿、丝瓜、黄瓜
生菜、白菜、芹菜、香菇
秋葵、牛蒡、菱角、南瓜
茭白笋、青江菜、白花菜
紫菜薹、黄心菜、油麦菜
猴头菇、豆芽菜、胡萝卜
荸荠、白山药、黑木耳
地瓜(红薯)
(甜)玉米
青椒(柿子椒)
腐竹
苤蓝(甘蓝)、竹荪(竹笙)

金针花(黄花菜)

豆腐(含皮、干、乳)

豇豆、青菜头
(榨菜头、鲜榨菜)

芥蓝菜、豆角
雪里红、豆豉
马铃薯、芋头
地瓜叶、干蘑菇
包心菜

〔圆白菜、高丽菜)
绿花菜(西兰花)
盖菜(芥菜)
烤麸、面筋

(油面筋、水面筋)
茼蒿(蒿子杆)
莲藕(熟吃)

 

香椿、葱
九层塔
香菜

(芫荽)
洋葱、大葱
蒜苗

(蒜薹)
韭菜

(薹花)

辣椒

芥末

五香粉

咖哩粉

胡椒粉

茴香菜

小茴香

花椒

丁香

肉桂

(桂皮)

八角

(大料)

热能不足者熟吃并加生姜等热性调味料

柿子、柿饼、梨
香蕉、杨桃
西瓜、香瓜
菠萝

柠檬、柚子
槟榔、橘子
脐橙、莲雾
奇异果(猕猴桃)

哈密瓜、甘蔗
椰子汁、莲子心
橙子

金桔、枇杷、苹果、百合
芒果、草莓、桑葚、释迦
木瓜、樱桃、酪梨、杨梅
火龙果、菠萝蜜、无花果
石榴、荔枝、橄榄、冬枣
冬枣、番石榴、佛手柑
榴莲、山楂、大枣、李子
葡萄(干)、龙眼(干)
杏、桃

南瓜子、葵花子
芡实、莲子
花生、栗子

坚果类

松子仁、

杏仁

核桃仁、榛子
开心果、

香榧子)、
炒干果
(炒栗子、
炒花生、
炒瓜子、
炒腰果)

 

冰品、绿茶
酒精味精
(味素)
酒人工饮料
化学食品
化学药品
决明子、糖精
白糖、冰糖

生水(纯净水、矿泉水)
红茶、胖大海、罗汉果
薄荷、荷叶、蜂蜜、蜂王浆
蜂胶、花粉、巧克力、豆浆
玉米须、醋、酱油、盐
色拉酱、牛奶、咖啡、燕窝
酸奶、酵素、菊花
魔芋(蒟蒻)、海产
饴糖(麦芽糖)、红糖

各种蛋
黄酱、面酱

纯芝麻酱

 

二、蔬菜寒热表

三、中药药性分类表

石膏、知母
栀子、莲心
玄参、犀角
紫草、黄芩
黄连、黄柏
连翘、射干
荷叶、西瓜
青蒿、大黄
芒硝、芦荟
牡蛎、磁石
朱砂、珍珠
泽泻、滑石
木通、防己
淡竹叶、夏枯草
寒水石、芦苇根
决明子、清葙子
蜜蒙花、夜明砂
牡丹皮、地骨皮
龙胆草、金银花
大青叶、板蓝根
蒲公英、败酱草
鱼腥草、山豆根
白头翁、紫石英
代赭石、车前子
茵陈蒿、海金沙
土鳖虫
紫花地丁
白花蛇舌草

枳实、前胡
丹参、郁金
赤芍、薄荷
蝉蜕、桑叶
葛根、柴胡
菊花、升麻
竹沥、竹茹
昆布、海藻
海蜇、荸荠
木贼、礞石
沙参、天冬
麦冬、石斛
玉竹、百合
龟板、鳖甲
牛黄、冰片
地龙、僵蚕
白芍、钩藤
白芨、大枣
乌梅、山楂
甘草、黄耆
桑椹
绿豆
柿蒂

川楝子、玫瑰花
罗汉果、桑白皮
枇杷叶、益母草
穿山甲、牛蒡子
蔓荆子、淡豆豉
川贝母、浙贝母
括蒌仁、天花粉
田竺黄、胖大海
木蝴蝶、女贞子
旱莲草、生地黄
薏苡仁、冬瓜仁
玉米须、金钱草
羚羊角、石决明
仙鹤草、枸杞子
柏子仁、五味子
龙眼肉、山萸肉
覆盆子、酸枣仁

赤小豆

桔梗、蛤蚧
桃仁、三棱
苏木、水蛭
牛膝、茯苓
血竭、山药
莲子、芡实
阿胶、龙骨
麦芽、谷芽
桑枝、全蝎
天麻、蒲黄
猪苓

丝瓜络、桑寄生
路路通、何首乌
黑芝麻、火麻仁
郁李仁、鸡内金
莱菔子、合欢皮
夜交藤、赤小豆
血余炭、落得打
自然铜
瓦楞子
炒白芍
乌豆(黑豆)
冬虫夏草
王不留行

生姜、桂枝、麻黄
防风、羌活、稾本
白芷、葱白、香薷
细辛、荆芥、秦艽
芫荽、独活、松节
砂仁、藿香、佩兰
厚朴、苍朮、半夏
皂角、陈皮、青皮
木香、香附、乌药
沉香、檀香、薤白
佛手、胡桃、鹿茸
锁阳、杜仲、狗脊
续断、麝香、蜈蚣
菖蒲、远志、杏仁
苏子、百部、紫菀
川芎、姜黄、泽兰
红花、莪朮、乳香
白朮、当归、三七
人参、党参、没药
艾叶、神曲
五灵脂、白晒参
太子参、西洋参
熟地黄、赤石脂
禹余粮、桑螵蛸
紫苏叶、辛夷花
苍耳子、威灵仙
五加皮、白豆寇
天南星、白附子
旋覆花、白芥子
大腹皮、荔枝壳
淫羊藿、补骨脂
菟丝子、巴戟天
肉苁蓉、益智仁
骨碎补、白蒺藜
款冬花、鸡血藤
延胡索、刘寄奴
紫河车、沙苑蒺藜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川椒

丁香

小茴香

胡椒

仙茅

 


责任编辑:tunangui1   
   上一篇: 人体八大补穴
   下一篇: 为什么脊椎病是多病之源?
 · 千年神秘海底能量功法为何独选人体阴部修炼 [5370]
 · 日本忍者暗器大全 [4921]
 · 湖南省临澧县铁公支系三修族谱理事会成员合 [4593]
 · 湖南•常德涂氏中医正骨点穴临 [386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无
 
 

版权所有: 海底能回春术网 2015-2020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涂氏中医诊所 邮编:415200
电话:13907365822 邮箱: tunangui@163.com 微信:13907365822
页面执行时间:312.500毫秒  [后台管理]技术支持:银芳网络